万晓白

编号:2569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

民族:汉族

生日:1980.01

性别:女

政治面貌:群众

事迹简介

自2000年起,在科尔沁沙地做环保志愿者,全职从事环保公益事业,主要开展生态恢复、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农业探索工作,以系统的本土化生态修复为工作基础,解决生态脆弱区人境矛盾,建成稳定草原生态示范区,以此为模板,扩大沙地回归草原规模。已成功恢复科尔沁草原1500亩,保护2个村200户及4500亩优质耕地,不被吞噬。11年来,组织国内外近100所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20次,参与人数超过3000人。

事迹详情

志为家乡添新绿

——记吉林省优秀志愿者万晓白

万晓白是80后女青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从20岁开始就在科尔沁沙地生态示范区做志愿者,2005年,全职投身环保公益事业,开展生态修复、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农业探索工作。她扎根沙地,在荒漠中集合志愿者,从传统文化、爱国爱家、食品安全入手,解决生态脆弱区人境矛盾,建成稳定的草原生态示范区,并以此为模板,协同沙区年轻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扩大沙地回归草原的规模,用志愿服务的形式,践行生态文明,为建设美丽中国助力。

10多年来,万晓白带领志愿者团队,以恢复本土原生植被为主,谨慎引进外来物种为辅,恢复科尔沁沙地1500亩,依靠沙地原有“基因池”,实现生物多样性。目前生态示范区内植被已由2000年接近于0的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随着沙地植物的重生,草原野生动植物大量回归,昔日光秃秃的“火沙坨子”重现绿色生机,吸引了各种哺乳动物以及鸟类栖息繁衍,其中包括田鼠、刺猬、狐狸、獾子、黄鼠狼、水蛇、鹌鹑、野鸡、猫头鹰等310余种。保持现有植被水平,阻止流沙向东移动,保护毗邻优质耕地4500亩,2个村,200户村民不被流沙侵蚀。栽种成活防风用杨树30000棵,保护恢复野生杠柳300亩;示范区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约65700吨,创造生态价值约650万元。工作区域约300平方公里,促进了科尔沁沙地东南部边缘地区吉林、内蒙两省区科尔沁沙地环境保护工作。

她在科尔沁沙地及向海湿地推动有机谷物种植项目,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采用“1:10”种植模式,选取1公顷优质耕地进行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地附加值,取代10公顷滥垦耕地的广种薄收,释放10公顷草原,使其休养生息,增加了居民收入、扩大了草原面积、保护了优质耕地、节约了地下水、提高了碳汇值、创造了人境和谐的生存空间。还种植原生态传统谷物,注册淘宝公益网店:科尔沁妈妈谷物作坊。通过沙地、湿地体验,农耕活动、农家乐等活动,将种植者与消费者联系起来,用网络众筹的方式为科尔沁的生态修复工作筹款,引入社会企业运作方式,根据沙地(草原)水土资源状况,实现示范区内部粮食作物—饲料—禽业—肥料—经济作物的良性循环。给沙区经济环境共发展提供可循模式,为科尔沁沙地更多规模的治理积极造血。她在参加意大利举行的世界社企大会时,向全世界发出中国基层青年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实践工作的声音。

她推进了环境保护知识教育,2003年9月,在吉林省农村中小学首开环保教育课,截止目前,曾在通榆县同发中学就读的800名学生受益。协助编著环保教材读本2套,自费带领学生对科尔沁荒漠化土地及优良向海湿地进行实地体验,每年平均接待校园环保教育中学生100人次。组织全国近100所高校的大学生沙地实践活动20次,中美高中生夏令营4次,参与人数3000余人。其工作成果以书面形式在中韩荒漠化问题国际论坛会议和荒漠化控制科学技术国际大会进行了交流。

天道酬勤,人道酬善。2013年至今,先后获得“中国公益慈善人才”、“中国首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中国慈善推动者”、“全国最美家庭”、“2015年第二届吉林好青年”、“2016年第九届中华宝钢环境奖”、“白城好青年”、“2016年第九届吉林省五四青年奖章”、第七届“母亲河奖”青年卫士等多项荣誉。

获得荣誉

年份 表彰单位 荣誉名称
2013年 中国公益慈善人才
2014年 中国首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2015年 共青团吉林省委 第二届吉林好青年
2016年 共青团吉林省委 吉林省五四青年奖章
2014年 全国最美家庭

  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活动由共青团中央主办。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重要论述和要求,充分发挥青年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面向各行各业和基层一线,寻找、发现、推选一批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传播正能量的向上向善好青年,广泛开展主题团队日、分享团走基层、学习讨论、座谈交流等教育实践活动,以可亲、可信、可学的榜样力量,树立向上向善的鲜明价值导向,引领广大青少年奋发向上、崇德向善,推动全社会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