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2068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宏兴股份公司碳钢薄板厂热轧作业区综合业务工人
民族:汉族
生日:1978年05月19日
性别:男
政治面貌:共产党员
2015年9月26日,张国平带父亲去兰州看病,在经过兰州陆军总院后门时捡到一白色纸箱子,内有40万元现金、一个平板电脑,一部手机,还有一些票据,共计价值百万元之多。他从票据中得知失主刘女士电话,主动联系失主归还了财物,并婉言谢绝刘女士5万元的重金酬谢。回到单位后该同志也没有向同事和领导提起此事,直到失主找到酒钢集团公司工会后,其拾金不昧的事迹才为大家所知晓。
诚信,是和煦的春风,是夏日的清凉,对于张国平来说, 诚信,是他一张不容背弃的人生契约。
说起张国平的诚实守信,有一件事情让不少朋友为之津津乐道。那是2015年秋天,对钢铁行业来说,也是一片“萧瑟”。作为钢企的一名普通职工,酒钢碳钢薄板厂的张国平也感到了“寒意”。随着企业效益的不断下滑,拿到手的工资不尽人意,养家糊口的压力与日俱增。节骨眼上,自己的老父亲又生了病,要赶紧去省城兰州治疗,这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年近不惑,中年危机潮水般席卷而来,张国平顾不上怨叹,急忙向单位领导请了假,揣着东凑西借的3万元,带着老父亲上了路。
考虑到省城的大医院看病人比较多、挂号相对难, 2015年9月26日凌晨5:00左右,张国平就领着父亲出门了。当经过兰州陆军总院后门时,张国平借着路灯隐约看见路边台阶上有一个白色的纸箱子。张国平一边琢磨一边赶紧打开了箱子,箱子里铺满了几层厚厚的100元现金,现金上还有一个平板电脑、一部手机以及一些票据。有了家庭、生了孩子、父母老去,平日里张国平最常念叨的就是“缺钱”。然而,当这一箱子钱财摆在眼前时,张国平的大脑里却第一时间迅速作出了反应——看好巨款,联系失主,尽快归还。张国平根据票据上的电话号码尝试联系失主,经过二人仔细核对,确定了刘女士就是丢失钱财的失主。半个小时后,失主刘女士火急火燎地赶到现场,经仔细核对身份后,张国平向她如数归还了所有现金和财物。刘女士非常激动,当即就掏出5万元现金表示感谢,张国平婉言谢绝了。
刘女士过意不去,一遍又一遍地追问下,张国平只说了自己是酒钢职工。直到刘女士找到酒钢集团公司后,他拾金不昧的事迹才为大家所知晓。
2008年的一天,去西安办事的张国平,在火车上结识了一个女大学生。经交谈得知,这个家在辽宁大连的农村姑娘刚刚本科毕业,由于品学兼优得到了去韩国首尔大学读研的机会,但因家庭困难准备放弃。“资助她,帮她圆上学梦!”张国平心里迸出的这种想法。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荒唐至极:火车上一面之交的人怎么能随便相信呢?然而,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了。2008—2010年,张国平先后给这名大学生资助6.6万元,供其读完研究生课程。
两年前的一天,张国平路过嘉峪关长途汽车站,看见两位老人正在跟客车司机求情,被司机拒绝,路边已经围站了一些人。他忙上前去,打探究竟。原来从江西省鹰潭市来到嘉峪关的两位老人,不小心丢了钱包,身上没有钱,老头老太太请求司机把他们带到兰州再想办法,可司机不同意。张国平向两位老人询问了具体情况,去售票处买了两张车票送给老人,并给他们硬塞了200元钱应急,临行前他不放心,还去商店买了些零食给老人带上。送上车后,他还“教育”了那位司机一番:“人人都有困难的时候,能帮就帮一把,兄弟。”
在人人畏惧“碰瓷”的年代,张国平搀扶过晕倒的路人;救过中暑的学生;打120把路边的醉汉送往医院;打110给名犬找主人;捡了嘉峪关邮政储蓄所新华北路职工钱包,里面有银行卡、身份证、现金400元等,他按身份证地址主动归还;山东滨州来嘉峪关谋发展的乔胜祥在需要2000元时,张国平慷慨解囊……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更不值得与人提及。每当有人问:“你为什么爱管‘闲事’?”他总说一句话:“帮别人,自己的路会走得更宽、更远。”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面对巨额现金,张国平急人所急、拾金不昧、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酒钢青年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示了酒钢职工朴素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了企业良好的对外形象,弘扬传递了真、善、美的正能量。
年份 | 表彰单位 | 荣誉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