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1841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项里街道双河社区党总支书记
民族:汉族
生日:1983年12月
性别:男
政治面貌:共产党员
张彦军19岁那年,父亲生意失败欠下了20多万元债务无力偿还,当时他带着父亲一家一家找到债权人,在欠条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在当时所有人看来,他接下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许下了不可能实现的诺言。但是,他还清了父亲所欠包括利息在内的22万多元债务,他做到了。
1998年张彦军的父亲投入资金十五万元,兴建了麦片加工厂,第一批麦片生产出来了价值八万元的货物,却被朝夕相处的购货商骗走了,遭受重创的麦片厂倒闭了。
此后,在1999年至2001年的三年间,他父亲先后到宿城区三棵树乡、盱眙县铁佛乡经营窑厂,又亏损了五万元;在泗洪县峰山乡经营窑厂时亏损六万元;母亲在家养猪,遇上市场行情下跌和猪瘟,又赔了一万多元。接二连三的灾难,使他们的家庭债台高筑,父亲彻底垮了。
一天,父亲将厚厚的账单整理好之后摆在了张彦军面前,郑重地对他说:“孩子,我已经五十多岁了,再也经不起折腾了。父亲欠下的20万元债务就交给你了。今年你二十一岁,还很年轻,无论有多少困难,千万不能有赖账的念头,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只要有决心,能吃苦,这帐就还得清”。他平静的接过账单,对父亲说:“爸,父债子还,天经地义的事,您老放心,我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还清所有欠债”。面对一筹莫展的双亲和几近失学的妹妹,他毅然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替父还债,同时还要供妹妹完成学业。他一一告诉债权人自己的电话号码,并将父亲写的欠条补签上自己的名字,对账目不清的进行重新核对,并承诺一定还清欠款。
从此,他开始打零工、做杂活,只要能赚钱,无论多苦多脏多累,都愿意干,但微薄的收入与巨额的债务相比,差距太大了。他计算了一下,照这样的速度,即使一年攒五千元,20万的债务加上利息,也得四十多年能还得清。他决定另寻出路。
2003年春节之后,他和妻子将刚满月的女儿交给了岳父岳母,一起到外地谋生。来到济南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开始了辛苦的工地生涯,每天省吃俭用,不敢乱花一分钱,将每月积攒的钱尽数汇到父亲的手中。随着工地的迁移,他们又来到了无锡,亲戚承接工地做幕墙装修,夫妻两个人没日没夜的干活,只为多赚些钱,多还些债。就在工程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位电焊工因操作不慎,造成火灾,使工地蒙受了巨大损失,此次意外,造成了亲戚破产,他们的辛苦劳动,也付之东流。
2004年6月,张彦军怀揣一百元钱,到镇江找地点,打算开家修车铺,找不到出路绝不回家。在镇江没找到合适的地方,在火车站前他徘徊了很久,最后决定前往南京,投奔几个来自家乡从事汽车修理的表兄弟。他将身上的所有的现金数了又数,一角、二角、五角……,总共15.4元,15元买了一张前往南京的火车票,和卖报纸的阿姨商量,用4角钱买了一张报纸当座位,囊中空空的他来到南京。
在南京市栖霞大道旁,几表小兄弟不仅帮他找到了修车地点,还为他凑了一套汽车补胎工具,他拥有了自己的修车点,尽管只是个小地摊,他十分珍惜这难得的经营机会。他将每天的收入存起来,每凑够还一笔债的钱时,就立刻寄给父亲,还给债主。在还钱的过程中,有的债权人坚决不要利息,但他仍然坚持还给人家。
六年时间,他还清了父亲所欠包括利息在内的22万多元债务,同时还清了妹妹的1.5万元上学贷款。
2010年,他当选为双河社区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社区书记,诚信在他心中有了新的定义,已经不再是父债子还这样简单了。面对社区群众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以及各种社会矛盾能否及时给予解决,也是对诚信的一种诠释。说出去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件事情都要讲诚信,这样才能成为人民的好公仆,群众才会更加拥护我们的党,干群之间也才能有凝聚力。
为兑现上任时为群众解决水稻田种植排灌和群众出行难的承诺,因为社区基础薄弱,他四处奔波,找领导,与相关部门协调资金,争取帮扶。历经层层困难,终于成功修建了刘桥渡水桥,解决了300余亩水稻用水难问题;后又协调帮扶资金120余万元为铺设水泥道路10000余米。让群众彻底告别了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的出行难问题;为解决社区孤寡老人养老问题,他又积极从民政部门争取资金30万元建立了双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现有15位老人享受政府购买,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近年来,他通过对群众的一个个承诺的兑现和一件件矛盾的化解,得到了党员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社区整体工作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风貌焕然一新,百姓安居乐业,各项工作也都走在街道前列。连续两年获得街道全年目标一等奖,同时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普法先进社区”“江苏省和谐示范社区”、“江苏省民主法制示范社区”、“江苏省文明示范社区”、“江苏省科普示范社区”、宿迁市“党风廉政先进单位”、“宿迁市双拥示范社区”等。
年份 | 表彰单位 | 荣誉名称 |